木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适合在雨天,泥泞道路上行走。
木屐是中国人的发明,为什么反而深受日本人的喜爱?日本人常穿的木屐其实源自中国,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它在中国古代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十分丰富:
• 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宁波慈湖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了两件残存的木屐,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属于良渚文化遗物。
• 春秋战国时期:据《庄子·异苑》记载,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用其抱树烧死后的残木制成木屐,以时时提醒自己。这一时期,木屐已作为一种鞋履存在。
• 汉朝:木屐常与服饰搭配,成为汉服足衣的一部分。镰仓时代的随笔《徒然草》中,有名的兼好法师在随笔中写到了谢灵运。李白的诗中: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这里的谢公也是指的就是由谢灵运改进的木屐,可见穿木屐在当时是一种普遍现象。
• 魏晋南北朝时期:木屐在文人雅士中流行,成为身份的象征。此时的木屐已有男方女圆的传统和区别。东晋时,木屐的制作工艺有所提高,鞋面会用丝帛等材料装饰。
• 隋唐时期:木屐在社会各阶层广泛使用,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鞋履。在南方多雨地区,木屐被用作雨鞋。同时,木屐也随着朝贡和商人的传播,开始在日本流行。
日本的木屐从中国传过去也分了几个阶段。
奈良时代、平安时代的日本有被称为遣唐使的使节,当时的日本首都是以唐朝为范本创立的。不仅是律令制度和城市的构成,服饰也一样。
奈良时代,贵族们穿着被称为“木屐”的鞋,(与中文的“木屐”相同的汉字)。
平安时代,平民和武士都会穿。
随后,据说是谢灵运制作的“露卯下駄”到江户时代后期为止有很多日本人穿着。
那么为什么由中国传入日本的木屐大受欢迎?
木屐传播到日本以后,因为日本四面环海,气候潮湿,降水量充足,鞋底很容易被雨水腐蚀变坏,而木屐的底部有两个齿子,可以隔离鞋子和地面,既可以爬坡上坎,又可以防潮防湿,因此木屐在日本成了爆款,并沿用至今。
至于木屐在中国后来就慢慢衰落了:
• 宋代: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木屐需求量增加,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苏东坡在儋耳时,曾借笠屐而归,可见木屐在当时百姓生活中的普遍性。
• 明清时期:在广东、福建一带,因气候炎热,妇女未染缠足之习,木屐成为男女老少日常家居的常见鞋履。清代的木屐多无屐齿,以广东潮州一带出产者为上品,装饰和材质都有所更新变化。
• 近现代:20世纪中叶后,随着制鞋业的发展,木屐逐渐被各种塑料鞋类所取代。但在一些南方农村地区,木屐仍被部分人穿着,因其在雨天和湿热环境下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而中国在宋朝的时候,倡导妇女缠足,穿绣花鞋,以三寸金莲为美。直到上世纪60年代,广东还有很多人穿木屐。不过木屐已经逐渐被国人遗忘,只有一些偏远的山区还保留了传统。